通俗的小说比较受人欢迎,毕竟当时人们的识字率不高,能读懂小说并能够品味的毕竟只是少数,于是读不懂小说的就去听评书,听讲史演义,也能获得乐趣。可以说,小说的通俗性是小说得以广泛流行的基础。虽然也有高雅的文言小说,在文人士大夫之间流传,也能够获得一定的广泛认同,但并不具备通俗性,老百姓接受不了。于是,就有了翻译成白话的人,改编成话本讲评书的人,还有整理成通俗读本的人。就好像现在的《聊斋志异》,本身是文言写成,现在有白话版,有改编版,还有儿童版,其实就是把里面的一些故事进行了改编,语言通俗易懂,也就不会注重什么原创精神了。
可以说,小说被抄袭的事时有发生。人们总是看到小说之后就要四处传播,其实就是在说一些阅读体验,让别人也来看,客观上起到了一种广而告之的效果。要是不抄袭,就来一些改编,在原来的故事基础上加工整理,生发出一个新的故事,其实还是抄袭,只不过痕迹不明显罢了。于是,明清小说出现大爆发的状态,很多小说有着情节雷同的现象,不外乎宣扬封建道德,宣传礼教思想。就像《红楼梦》中贾母说的那样:“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,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,最没趣儿。”其实,还是有人看的,毕竟人们已经被封建礼教压得喘不过气来,就要借着看小说喘口气,娱乐一下,看看小说中的那些人物是如何冲破封建礼教的,是如何求得自由的,又是如何实现伟大人格的。于是,小说成了人们理想的镜子,谁都能在里面看到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。就像鲁迅所说:“同是一部《红楼梦》,单是命意,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:经学家看见《易》,道学家看见淫,才子看见缠绵,革.命家看见排满,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。”读者各取所需,不要谁来规范。
在诗词为文学正宗的年代,只有知识分子可以阅读诗词,老百姓不识字,无法阅读,只能听一些街谈巷议,流言蜚语,算是娱乐一下,或者叫做文化生活。到了宋代,夜生活比较丰富,人们可以到勾栏瓦肆去听评书,看杂耍,也可以吃些小吃。小说成了一种消费品,成了说书艺人嘴里赚钱的东西。人们受到封建礼教的压抑,个性需要解放,需要听到一些笑话,传说,故事,需要在听故事中获得教益。口耳相传的故事大多有着传授经验,传播一种迷信思想的意思。很多小说也有这种功能,人们也就乐于接受了。
小说无关政治,即便有了“政治黑幕小说”,也不会被人当真,只是看着玩。或者说,即便一部分人当真了,也不会产生什么坏的影响。统治者不会和小说作者较劲,也不会逮捕小说作者,因为小说本身就是虚构的,不是事实,当然,影射政治太真实也会被禁止出版。小说的题材很多,内容五花八门,到了现在还能够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,成了电视剧和电影的底本,吸引资本追逐,也就成了赚钱的东西。
既然赚钱,就要有一些刺激的元素,要吸引人们观看,不然发行量不大,还怎么赚钱?从这一方面来看,小说作者是最懂读者内心的人,写出小说之后,就能够获得很多收入了。至于获奖不获奖,就是另一回事了。人们阅读小说,其实已经被作者算计了,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