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代没骨画名家简介

Bet体育365怎么提款 2025-08-22 06:36:21 admin 阅读 115
历代没骨画名家简介

历代没骨画名家简介

(2006-09-01 11:33:43)

分类:

说明文

320画室说明文

历代没骨画名家简介

[1]南北朝:张僧繇。

张僧繇(活跃于500-550),梁武帝时名画家,吴人,天监(502—519年)中为武陵王国侍郎,在宫廷秘阁中掌管画事,历任右军将军、吴兴太守。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,精肖像,并作风俗画,兼工画龙,有画龙点睛,破壁飞去的传说。姚最《续画品录》中说他“善图塔庙,超越群工。”张僧繇生平勤奋,“俾昼作夜,未曾厌怠,惟公及私,手不释笔,但数纪之内,无须臾之闲。”(《续画品录》)在色彩上,吸取了外来影响。据《建康实录》载:“一乘寺,梁邵陵王王纶造,寺门遗画凸凹花,称张僧繇手迹。其花乃天竺遗法,朱及青绿所造,远望眼晕如凹凸,近视即平,世咸异之,乃名凹凸寺云。”据传他又创造了一种不用轮廓线的“没骨”法,全用色彩画成,还创造出比较丰腴的人物形象,画人“面短而艳”。张怀瓘评论说:“象人之美,张(僧繇)得其肉,陆(探微)得其骨,顾(恺之)得其神。”

[2]唐代:杨升、王洽。杨升、王洽擅长山水。

杨升(活跃于714-743)。杨升的作品已失传,我们只可从明代董其昌的《仿唐杨升峒关蒲雪图》中窥其一斑。

王洽[于杨升同时代人]:《唐朝名画录》记载,王洽作画常在“醺酣之后,即以墨泼,或笑或吟,脚蹙手抹,或挥或扫,或淡或浓,随其形状,为山为石,为云为水,应手随意,倏若造化,图出云霞,染成风雨,宛若神巧,俯观不见其墨污之迹”。张彦远认为“山水家有泼墨,亦不谓之画”,因而“不堪仿效”。

[3]宋代:北宋黄筌、徐崇嗣、赵昌,均擅长没骨花草和鱼虫。南宋梁楷擅长泼墨人物,米有仁发展了其父首创的山水画“米点皴”。

黄筌(903~965),中国五代西蜀画家,字要叔,成都人,主要活动在后蜀(925~965)时期。黄筌在中国古代花鸟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是中国花鸟画中“黄体”的创始人,他与五代时期的徐熙开创了中国古代花鸟画两大流派。世人称“黄荃富贵,徐熙野逸”。中国工笔花鸟画自唐代边鸾开始,就以下笔轻利,用色鲜明见长,黄筌正是沿着这条道路前进,并使工笔花鸟画达到成熟期。黄筌的《写生珍禽图》其表现翎毛、昆虫等自然物态的精确性及其作为艺术形象的审美趣味性,已达到妙造自然、形神兼备的地步。黄筌还继承和发展了边鸾描写活禽生卉的传统,以优美的笔致和赋色技巧表现动植物的生动情态。黄荃的花鸟画特点是:先用细而淡的墨线勾勒出物体的部位和轮廓,然后填彩。刻划精细,细腻入微,形态逼真,色彩鲜明,具有富丽工巧的风格,富于装饰性。由于他的绘画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审美要求,与宫廷中豪华富丽的格调相吻合,故而成为画院的典范。他的儿子黄居宝、黄居寀,继承了这种画法,形成中国花鸟画中的“黄体”,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。据北宋沈括《梦溪笔谈》说:“诸黄画花妙在傅色,用笔极新细,殆不见墨迹,但以轻色染成,谓之‘写生’”。据《宣和画谱》的记载,他们的画法,“自祖、宗(指宋太祖、太宗)以来,图画院为一时之标准,较艺者视黄氏体制为优劣去取”。

徐崇嗣(活跃于南唐末至宋初),其祖父徐熙是五代南唐杰出画家。徐崇嗣曾参加描绘南唐中主元旦赏雪图的集体创作,负责图写池沿禽鱼。进入北宋后,由于当时“黄家富贵”成为北宋宫廷花鸟画的标准,徐崇嗣便“效诸黄之格”,创造了一种不用笔,直以彩色图之的没骨画法。

赵昌(活跃于北宋前期),字昌之,广汉人,擅花果,兼工草虫,多作折枝花,其画“俱得形似”,并直接用色描绘,是一位追求写实和注重色彩表现的画家,画风接近于徐嗣崇。北宋郭若虚在《图画见闻志》中认为,其折枝花卉,设色极为精妙;苏东坡认为“赵昌花传神”,并写诗赞道:“何须夸落墨(徐熙),独赏江南工。”赵昌的画迹至今未能流传下来,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传为赵昌的《写生蛱蝶图》,或能从中追寻赵昌画风之踪迹。

梁楷(生活于南宋时期,生卒年不详),山东东平人,居钱塘。善画人物、山水、道释、鬼神及花鸟,性情毫放不羁。画风多粗简,擅长简笔画。中年后承宋初石恪画法,变细笔白描为水墨逸笔,自成一格,为南宋水墨人物画的杰出代表。传世作品有《六祖斫竹图》、《八高僧故事图》、《泼墨仙人图》。

米友仁(1086——1165),南宋画家,米芾之子,人称“小米”,字元晖,另有海岳后人、懒拙道人等别号。继承家学,创造了“米家山水”的新画法,“点滴烟云,草草而成,而不失天真”,自称“墨戏”。传世画迹较多,故宫博物院藏《潇湘奇观图》、《云山墨戏图》两卷,上海博物馆藏有《潇湘白云图》卷,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《云山图》卷。以上诸画,完全以水墨画成,无勾皴之笔,利用墨与水的相互渗透的模糊效果,表现烟雨迷蒙的江南山水,史称“米点皴”或“落茄皴”。这一画法,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形式和表现力,对后世影响极大。

[5]元代:王冕。

王冕(1287-1359)字元章,号煮石山农、放牛翁、会稽外史、梅花屋主等。浙江诸暨人,元代著名画家。工于画梅,以胭脂作"没骨体",尤以墨梅知名。画梅继承宋代仲仁和尚和扬无咎的传统,并有新的创造,对后世影响甚大。所作梅花枝干交错,蕊萼分布,主次分明,层次清晰,密中有疏,多而不繁,梅干用笔遒劲,顿挫得宜,富有质感,花瓣或用浓淡水墨点染的点花法,或用双线勾勒的圈花法,或点、圈兼施,有《梅谱》传世,为早期画梅理论著述。亦善写竹石,兼能刻印,还是著名诗人。

[5]明代:徐渭、董其昌、蓝瑛、孙隆。明代“没骨画法”的复活,始于董其昌。此时,没骨画技法又有了新的发展,从接近双勾填彩的渲染画法,发展为放笔点染的写意画法,讲究用色的干湿浓淡,水色交融,色彩有冷暖变化,形象生动,用笔挥洒自如。孙隆从北宋徐崇嗣脱胎而出,专攻没骨法。晚明出现董其昌,蓝瑛、孙隆等人的重彩没骨山水,可能是西方绘画传人中国后,重新唤起了中国画家对色彩的探索与追求。

徐渭(1521—1593),浙江绍兴人,初字文清,后改文长。喜作水墨葡萄、牡丹,以物喻人。他画牡丹不用色彩,仅以泼墨为之,并题《墨牡丹》云:“牡丹为富贵花,主光彩夺目,故昔人多以钩染烘托见长。今以泼墨为之,虽有生意,终不是此花真面目。盖余本窭人,性与梅竹宜,至荣华富丽,若风马牛弗相似也。”又有墨牡丹题诗云:“五十八年贫贱身,何曾妄念洛阳春?不然岂少胭脂在,富贵花将墨写神。”他的《杂花图卷》画有牡丹、石榴、荷花、梧桐、菊花、南瓜、扁豆、紫薇、葡萄、芭蕉、梅花、水仙、竹子共十三种,组成长卷,连题跋在内有十多米长,运用泼墨、破墨、积墨等多种技法,挥洒淋漓,气势奔放,一气呵成,是徐渭水墨大写意花卉的代表作。他纵横奔放的水墨写意画开启了明清以来水墨写意法的新途径,为后来不少名画家如石涛、八大山人、郑板桥、吴昌硕等所效法。

董其昌(1555-1636)明代“没骨画法”的复活,始于董其昌,他曾在61岁时作《仿杨升没骨山水》;74岁时作《仿张僧繇白云红树图》(此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)。董其昌二十二岁开始学画,“日临树一、二株,石山土坡,随意皴染,”(董其昌《画禅室随笔》,下同)其目的是“寄乐于画”,养身长寿。因此画了近三十年.“犹未能作人物、舟车、屋宇,以为一恨”。五十岁时方知李思训、仇英一派,认为此派作画用心太苦,“殊不可学”;而马远、夏圭一派,斧劈皴造型严格,落笔不能随意更改,亦“非吾曹所易(一作“当”)学”。于是他选择董源、巨然、二米和黄公望、倪瓒为学习对象,并把笔墨作为山水创作和评鉴的主要标准,所以他的画作,意在笔墨的表现,注重笔墨的形式美,追求所谓生、拙、真、淡的趣味。此外,董其昌一生画了许多“仿古”之作。但是,他的“仿古”,不是艺术品的复制,而是吸取先辈大师的技法优点,加以折衷、糅合、整理、重构,个人的艺术风格十分明显。尤其他的重彩没骨山水,名日“仿杨升”或“仿张僧繇”,实质是他意会中的创造,或者受古人启发而作的艺术探索。

蓝瑛(1585--1664),字田叔,号蝶叟、石头陀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,师法宋元和董其昌,画风早期清简秀润,晚年苍劲疏宕。其画颜色浓丽,笔墨工整,以独特的浓艳重彩画仿古山水,画中山石以赭墨画阴,石绿画阳,几乎不用皴法,树木笔法苍古,以花青朱砂白粉点叶,使画面色彩跳跃,雍荣华丽。

孙隆:晚明画家,一作孙龙,字廷振,号都痴,毗陵人,善花鸟,所作翎毛、草虫、瓜果多有野逸之趣。画法从宋代徐崇嗣、赵昌没骨法又有发展变化,自成风格。以彩色渲染为主,也擅水墨淡着色的花鸟画,墨色交融。

[6]

清代:恽寿平、居廉、任伯年、吴昌硕。

恽寿平(1633-1690),清代书画家,初名格,字寿平,后以字行,改字正叔,号南田,别号云溪外史,晚号东园客、草衣生、迁白云渡、白云外史等,江苏武进人。。擅画山水、花卉。山水秀润清雅,因叹服王翚山水,耻为天下第二手,遂改画花卉,师法徐崇嗣,善没骨画法,明润清丽,秀雅动人。王翚在题恽寿平一牡丹画幅上说:“北宋徐崇嗣创制没骨花,远宗僧繇传染之妙,一变黄荃勾勒之工,盖不用笔墨,全以色彩染成,阴阳向背,曲尽其态,超乎法外,合于自然,写生之极致也。南田子拟议神明,真能得造化之意。”中国画大多以笔勾画出线条,再填染颜色,而恽寿平的“没骨花卉”却不勾轮廓线,直接用彩、墨渲染涂抹而成花、叶、枝、干,创出独特的风格,被人称为“常州派”花卉。

居廉(1828--1904),字士刚,广东番禺隔山乡人,号古泉,又称隔山老人、罗浮道人等,居巢弟。师从堂兄居巢,兼采恽南田、宋光宝等人之长,晚年自创"撞粉"、"撞水"、"撞色"的表现手法,以出神入化的“撞水”、“撞粉”绘画技法来表现岭南地区润泽的花草与独特的风物,成为后来"岭南派"的主要艺术表现特色。其所作没骨花卉草虫写生,风格清新“工”、“写”结合,为我国花鸟画艺术增添了异彩。居廉还是一位美术教育家,岭南画派开派大师高剑父、陈树人早年都是居廉门下的俊才。

任伯年(1840-1896),名颐,字小楼,后字伯年,浙江山阴人。是上海画派的首领人物和杰出代表,与任熊、任熏、任预合称“上海四任”,又与蒲华、虚谷、吴昌硕合称“上海四大家”。幼年就掌握了写真画技巧。重视继承传统,融汇诸家之长,吸收了西画的速写、设色诸法,形成自己丰姿多采、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。他对花鸟、人物、山水、鱼虫、翎毛无所不能、无所不精。花鸟画更富有创造,富有巧趣,早年以工笔见长,“仿北宋人法,纯以焦墨钩骨,赋色肥厚,近老莲派。后吸取恽寿平的没骨法,陈淳、徐渭、朱耷的写意法,笔墨趋于简逸放纵,设色明净淡雅,形成兼工带写,明快温馨的格调,这种画法,开辟了花鸟画的新天地,对近、现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王雪涛先生说:“任伯年用色非常讲究,尤其是用粉,近百年来没有一个及得过他。”

吴昌硕(1844-1927),浙江安吉人。初名俊、俊卿,字昌硕,仓石。别号缶庐、苦铁、大聋、老击、老苍等。中年后始作画,其绘画内容以梅、兰、竹、菊、藤萝、葡萄等为主,取法徐渭、朱耷、李,并受赵之谦、任颐的影响。设色大胆,别开生面,用色混而不脏,艳而不俗,自有一种古朴的美。

[8]近现代:齐白石。

齐白石(1863-1957),出生于湖南湘潭,国画大师。师法徐青藤、八大山人、扬州画派及吴昌硕。擅长花卉、鱼虫、山水、人物,尤擅画虾。艺术特点是融传统写意和民间绘画表现方法为一体,阔笔写意与工笔写生相结合,造型夸张、以书入画、诗情画意、雅俗共赏。通过“衰年变法”,创造了“红花墨叶一派”。

分享:

喜欢

0

赠金笔

阅读┊

收藏

喜欢▼

┊打印┊举报/Report

加载中,请稍候......

前一篇:李三练: 没骨画探源

后一篇:李三练: 写真画的光影学基础

相关文章

国家队身价排行前50,巴西居首,世界杯亚军未进前十
最好的礼物是真情
注意!启明星辰:筹划非公开发行暨控制权变更的停牌